临床心身疾病杂志?临床医学进展期刊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的投稿须知
文稿要求
1.1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研究课题严密、合理、方法正确,统计数字、结果准确无误。文字务求通顺、精练,重点突出。正文连同图表、摘要、参考文献一般不超过6000字,短篇报道1000字左右。英文摘要部分需提供文题、作者、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五项内容;摘要内容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一般不超过250个单词,需标引3—5个关键词。1.2医学名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计量单位一律按国际单位制。简化字以《新华字典》为准。*物名称以最新版本《***典》为准(只用化学名称,不用商品名称)。统计学符号依据*标准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书写。1.3一般数词请用阿拉伯数字,如30、500等,量词请用*法定计量单位表示,如:g(克)、Kg(公斤)、min(分)、h(小时)等,其他一概用汉语序列数词表示,如:一支、二项、三组、四季、十二指肠等。年份请用阿拉伯数字,如2010年。节段序号为:1 1.1 1.1.1顺序并顶格编排。 1.4文稿请用A4纸单面打印,勿用手写、复写及印刷稿。表格要精练,并取三横线式,不用竖线。表、图应在表上或图下列出序号和题目。照片要有明显反差和良好的清晰度,显微照片内应画出长度标尺,并给出放大倍数,提请读者注意的重要部分可用↑指示。1.5参考文献以亲自阅读过的近5年内的主要文章为限,按文中首次出现的顺序,在右上角以方角码注明序号。日文汉字勿与中文混淆。论著一般15条以内,综述稿25条以内。建议作者每篇文稿需采用本刊文献1~3条。1.6来稿请先经所在单位科研教学部门审核,附正式推荐信(请注明“无一稿多投,无著作权争议,无抄袭问题等)。投稿须同时提供纸质文稿和Word格式电子稿(亦可直接从本刊网站在线投稿。编辑部收稿后寄给作者收稿回执和作者通联表(请按要求填写,并寄回编辑部),恕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作者如在三个月内未收到本刊录用通知,可自行改投他刊(本刊未录用文稿不再另行通知作者)。本刊对来稿有删改权(如作者不同意编辑部对文稿进行删改,请在来稿时加以申明)。
1.7来稿时请寄审稿费50元,稿件确认刊用后需按稿件录用通知要求交(寄)付版面费,刊登后赠作者当期杂志2册。(注:*级、省级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章,以及博士、硕士课题类文章,本刊将直接纳入绿色快速通道,就近刊期急速发表。)
心身医学的学科名称
心身医学的研究范畴:(不仅仅限于某一器官和系统的疾病本身,也不仅指疾病的病力学)它是研究疾病的倾向性、易患性、疾病的起因、预后、病前躯体和心理方面的前驱性特征,心身相关规律。(在概念、研究范围方面有广义、狭义两种观点,迄今仍有很大分歧)
心身医学是从心身相关的基本立场出发,考察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试图提出“综合——整体性医学学科”。其理论基础是“心身相关原理”。医学的发展,往往与人类对身体和疾病的科学认识的变迁,有着密切联系。在远古,医学是建立在人们对疾病的神魔化认识的基础上的,注重祭祀、祈祷、巫术等原始宗教的方法,故而*疾病的人有“巫医”之称。古代和近代的西方传统医学之产生,则是人们以机械论和还原论来解释身体现象和疾病的结果,并随着人体生物学、病理学的发展,这种医学成为现今世界最普遍的医学模式,叫“生物医学模式”。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成为这种医学模式对人类健康事业最大的历史贡献,并且该模式在未来还会在分子生物学、中西结合医学等领域继续发挥巨大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人本主义观念的深入人心,科学对人的审视越来越全面和系统,对人类疾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也越来越重视。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在其成立宣言中,把人的健康定义为“身体、心理和社会上的完满状况”。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疾病已被发现不能单纯从生理学角度去研究和*,除非把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也考虑进去。于是,美国精神病学家、内科学专家恩格尔(Engel)就强调,在新时代,进行医学模式的转变十分必要,即建立一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里有两个转变方向,一种是医学研究对象宏观化,注重社会宏观状况对全体社会成员健康的普遍影响,由此诞生“医学社会学”。而另一个方向是个体研究的系统化,即从生物、心理、社会角度全面系统地诊断病人个体,“心身医学”由此产生。
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发源于20世纪前叶,由哈立笛(Halliday)和亚历山大(Alexander)等医学家最早提倡。弗洛伊德(Freud)精神分析学、巴甫洛夫(P*lov)的行为科学研究成果等,为心身医学的早期发展提供了理论沃土。1939年,精神病研究专家邓伯(Dunber)首次出版《美国心身医学杂志》,5年后他又领导建立了美国心身医学会。这标志着心身医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的诞生。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由心理因素导致的身体疾病,是造成现代人*亡率升高的重要原因。身心医学由此也越来越多得到医学界的重视。所以,对这种新兴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对医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是心身医学的研究和*对象。注重从整体论和生机论角度研究人体的中医,自古以来就重视心理因素对人体疾病的重要影响。*早期医书《黄帝内经》就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皆摇。”“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中医还认为,人的得病有两方面原因——“外感六*(风寒暑湿躁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百病生于气。”等。
心身医学在西方诞生后,心身疾病的概念不断被完善。目前认为,“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起着重要致病作用的躯体器官病变或功能障碍。对心身疾病的临床诊断有如下几个重要指标:
1、有明显的躯体*和体征。
2、发病原因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且随着病人情绪与人格特征的不同而有明显的病征差别。
3、对该病用单纯的生物学*,效果不理想。
像原发性高血压、消化道溃疡、神经性呕吐、偏头痛、支气管哮喘、慢性疲劳等都是常见的心身疾病。实际上,身心疾病的发病率在人群中非常高,国内约为1/3,国外则高达10%—60%。
心身疾病的发病源和发病机制
心身疾病的发病过程包括心理应激(stress),和心身反应两个主要环节。其发病源叫“心理应激源”,它一般有三大类:一是灾难*件,如地震、火山、战争和*袭击等,它的人群影响范围广,刺激强度大,造成的精神创伤严重,著名病例如二战期间斯大林格勒市民的“围城高血压”和9·11*引起的很多美国人的各种心身病症。二是个人性应激源,与个人生活经历有关,影响范围小,个体差异大,如失学、失恋、事业等,但其个人影响不可忽视。三是背景性应激源,如噪音、拥挤、空气*染、不协调的人际关系等,它能长期对人的心身健康构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心理应激对身体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三个途径。植物性神经主要调控人体脏器的自主活动,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过于激动的情绪容易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而导致冠心病;焦躁过度的心理则易通过副交感神经而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导致胃溃疡。心理应激反应还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导致甲亢、糖尿病等病症。第三个是免疫系统功能的减弱,它会造*体抵抗外界病源的能力降低,而且内部的免疫监督也会减弱,使癌细胞增殖扩散的风险增大。例如,很多癌症病症的出现,往往是在患者情绪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以后。
心理、社会差异与心身疾病
每个人患心身疾病的风险状况,往往跟该人的心理特征、社会特征有关。
首先是人格上的差异。性格冲动急躁、攻击性强的人(A型人格)就很容易得冠心病;而性格内向、消极,且情绪不稳定的人则易常常患支气管哮喘;得溃疡病的患者往往有被动、顺从、过度关注自己的性格特征;性格固执,爱怨天尤人的人患偏头痛的风险较大;而惯于自我克制的人(C型人格)则更容易得癌症。
个人经历与体验的差异是造成心身疾病个人差异的重要因素。很典型的例子是,一位平时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遭受的考试失利的精神打击,要比习惯了得低分的差学生的严重得多,前者患心身疾病的风险也就大得多,如慢性疲劳和神经过度紧张等。
还有一个因素是人们看待问题方式的差异,即如何解释应激源。有的人看问题悲观消极,有的人则积极乐观;有的人仅仅把目光停留于事物表面,而有的人则善于理性分析问题并找到应对方案······这些对一个人的心身健康状况都是有极大影响的。
社会支持系统则是造成心身健康差异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如果一个人周围有足够善解人意的家人、师长、朋友或同事的关心,那么他即使遭遇了心理的挫折,也能在别人的帮助下及时地派遣内心的压力而不至于影响身体健康。相反,性格孤僻而不愿与人交往的人,则由于该支持系统的弱小,而不易对心理反应进行调节,久而久之就会对心理和身体都造成不良影响。
以上这些因素都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导致了个人心身疾病病情的强烈差异性。比如,孤僻的人格容易导致社会支持系统的弱小,从而加快心身疾病的形成。而通过有意识的加强社会支持系统,也能改善一个人的人格,从而加强他抵御外在心理刺激的能力。心理、社会的状况既然对身体的健康有如此强烈的影响,那么研究如何用不同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方法来*心身疾病患者,就成了心身医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般来说,心身医学对患者的审视和诊断是比较全方位的,会根据生理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在不同患者身上起致病作用的不同比例,来制定相应的*措施,即“心身同治原则”。对于急性发病而且躯体*严重的病人,如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过度换气综合症病人,则需以生理救治为先,以防病情进一步恶化而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坏。而对于更年期综合症、慢性消化性溃疡等病的患者,鉴于其*为慢性发作,且心理因素作用强度很大,除了给予适当的*物*外,应重点做好心理和行为指导等各项工作。
心身疾病的心理*主要有有三个目标:一是消除患者的社会刺激因素,如不良的家庭环境,紧张的人际关系等,使患者得以在相对平和温馨的生活环境中恢复正常心态,以减弱致病的外在刺激;二是消除心理学病因,即帮助患者(如冠心病人)改变认知模式,培养正常心态,这是从内在角度“治本”,难度相当大;第三则是消除生物学病因,例如采用长期松弛训练和生物反馈疗法*高血压病人,可以帮助改善病人的循环系统,降低血压。
心身疾病的预防是与每一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的。它主要也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消除或远离环境中的心理应激源、加强社会人际支持、潜意识防御、端正认知方式等。值得一提的是对应激源的潜意识防御,在某些情况下,恰当的使用潜意识防御,掩盖不幸的现状,麻痹和安慰自我,能使人的内心得以有喘息之机,为调节心境提供缓冲时间,但是它若形成习惯,则容易导致阿Q人格,所以需适度。此外,适度的高强度运动,也能转移对人不快*的注意力,并调节身体,从紧张压抑中恢复过来。当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可谓是史无前例的,由此而产生的种种高度普遍的心理和身体问题(现代病)也向医学界提出了新的呼唤。医学的长期实践已经证明,对病人心理因素的忽略,会给医疗效果带来不良的影响。对于日益增高的心脏病发病率,医学研究者们已经考虑城市拥堵喧嚣的环境在这其中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并开始改进心血管疾病*方法使其更加全面综合。
与此同时,心理学、精神病学与医学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众多综合性医院已经设立精神科,精神科医生常常被邀请参加对具有精神病*的或情绪紧张的躯体患者的会诊。欧洲各国正在出现“万能医生”,他们同时具有*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的技术。躯体疾病和心理病症的综合性*将越来越普遍。看来,今后将会有这样一个趋势,临床医生越来越需要掌握心理学、精神病学和心身医学知识,而精神科医生也越来越需要学会与内科医生合作诊疗。
此外,心身医学也在对行为*的有效性问题上寻找有力的支持证据。行为*是指通过对身体行为有意识的设定,来达到改善心理状态,进而改善躯体、脏器官能状态的目的。常见的行为疗法如厌恶刺激法、行为鼓励强化法、恐惧暴露法、脏器官能反馈*等。特殊的肌肉松弛疗法,如*气功、印度瑜伽(Yoga)等,对人体健康的正面影响现在是有目共睹的。心身医学虽然不注重具体疗法的设计,但是却在利用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尽量为这些健康实践成果找到理论上的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医学的宝贵资源,特别是对于情绪与身体的感应关系研究成果,和“气功”等行为*方法,如果充分运用到心身医学的研究与实践中去,无疑会给这门学科未来的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
我国建国初期,受到苏联科学模式的影响,曾经对心身医学持排斥态度。所以由于起点太低,心身医学在我国尚是新兴的边缘学科,科研发展和*普及程度与欧美等发达*还有非常大的差距,这对我国人民群众的卫生保健事业和防治疾病的需要是很大的羁绊。因此,改革国内医疗模式固然重要,加强医学生的综合性业务教育,提高心身综合*的业务素质,更是迫切之事。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的文稿格式
1标题1.1全期各栏目文章标题均用4号黑体字顶格编排。1.2其他消息类文章标题用字,应根据版面情况选定,并顶格编排。2作者姓名2.1用5号楷体顶格编排在文题下方。2.2作者名字之间空1个字距,不加标点。3摘要3.1保留“摘要”词,用5号黑体字加黑边括号顶格排列。3.2摘要内文采用结构式编排,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并用小5号黑体字表示,叙述文用小5号宋体字通栏编排。3.3“摘要”与“目的”间空1个字距,不加标点;“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与摘要正文间空1个字距,不加标点。4关键词保留“关键词”小题,并用小5号黑体字加黑边括号顶格编排。关键词内文用小5号宋体字通栏编排,“关键词”小题与关键词间空1个字距,不加标点;关键词之间用分号相隔。5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和doi标识5.1三项小题用小5号黑体字加黑边括号顶格编排,小题间空一个字距,不加标点;数码、字母用小5号宋体字表示。5.2 doi标识 doi标识用小5号宋体顶格编排,数码、字母用小5号宋体字表示。6英文摘要文题、作者、作者单位、关键词6.1标题用3号黑体字顶格编排。6.2作者姓名用4号宋体顶格连排,作者间以逗号间隔。6.3作者单位用4号宋体加小括号顶格编排。此项只标注第1作者单位。6.4保留英文“摘要”小题,用4号黑体字加黑边括号顶格编排,与“目的”间不加标点。6.5摘要内文采用结构式编排,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项小题用4号黑体字表示,叙述文用4号宋体字通栏编排。“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与相应的内文间空1个字距,不加标点。6.6保留“关键词”小题,并用4号黑体字加黑括号顶格编排,关键词用4号宋体通栏编排,关键词之间用分号相隔。“关键词”小题与关键词间空1个字距,不加标点;。 7内文格式 7.1内文引言及叙述性文字用5号宋体,起句前空2个字距。7.2每段总标题采用阿拉伯数码分段顶格编排。数码和总标题用5号黑体字,分标题序号采用黑体数码1.1、1.1.1格式分段编排。数码序号与分标题用5号宋体字。序码与标题、叙文间空1个字距,不加标点。8表格8.1表格序码、标题均用5号黑体字居表中编排,序码与标题间空2个字距。8.2表格采用三线表。表内文字、数字、符号、字母等均用小5号宋体字。表注部分用6号宋体字。9中文作者单位、作者简介、基金项目9.1“基金项目”用小5号黑体字顶格编排在版面左下角,上加横线与正文相隔。内容文字用小5号宋体字编排。9.2“作者单位”用小5号黑体字顶格编排在“基金项目”下。“基金项目”、“作者单位”后加冒号,不同作者单位之间用分号相隔,作者加括号。10参考文献10.1“参考文献”用5号黑体字顶格编排,“参考文献”小题前不加序数码。10.2文献内文以小五号宋体字表示,采用温哥华格式,即顺序编码制编排。10.3文稿正文中引用或出现的参考文献,应以先后顺序用6号宋体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上标于引文相应处。10.4文末的参考文献顺序应按正文*现的先后顺序编排。文末的参考文献序数码与文献文字间相隔1个字距,不加标点。
本文链接:http://www.dike88.com/html/8796029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