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来过吴江水 吴江水韵在哪个位置
赞美吴江的诗句
1、垂虹亭秋日遗兴
元·宋无
满袖玉皇香案*,彩霓背上俯晴川。
红黄霜树珊瑚海,黑白云花玳瑁天。
玄圃空离楼十二,丹墀罢对字三年。
吟豪醉蘸吴江水,写与骑鲸李谪仙。
翻译:满袖玉皇大帝香案的香*,轻舟背上俯视晴川。
红*打霜的树和布满珊瑚的海,黑色白色的花玳瑁天。
离地的花园远离楼十二层,丹墀拒绝对答字三年。
唱歌的豪氏醉了在戏弄吴江水,写与骑蓝鲸的李白谪仙。
2、游吴江桥
明·王世贞
吴江长桥天下稀,七十二星*霏霏。
桥上酒胡青帘肆,桥边浣女白苎衣。
桃花水涨月初偃,莲叶雨晴虹欲飞。
北客风尘初极目,倚阑秋色澹忘归。
翻译:
昊江长桥天下稀少,七十二颗*霏霏落下。
桥上喝酒胡青市肆,桥边洗衣女白苎在洗衣服。
桃花水涨月初停止,莲叶下晴天彩虹想要飞。
北客风尘开始放眼远眺,倚着栏杆眺望秋色澹忘记回去。
3、五律
宋·张楷
吴江枫叶冷,独客谩悉多。
月落汀*晓,天晴海气秋。
萍踪随雁鹜,乡梦越汀洲。
回首青云路,低头愧白鸥。
翻译:
吴江枫叶十分冷,只有客人谩都多。
月落*缓缓升起天色不是很暗,天晴了海的蒸汽接近秋天。
跟着浮萍的踪迹能追到大雁鸭子,做的回乡的梦越过沙洲。
回头看青云的路,低头羞愧于白鸥。
4、点绛唇(水饭)
宋·曹组
霜落吴江,万畦香稻来场圃。夜村舂黍。草屋寒灯雨。
玉粒长腰,沈水温温注。相留住。共抄云子。更听歌声度。
翻译:
寒霜落在吴江,万顷香稻田间来场。晚上村舂黍。草屋寒灯下雨丝丝落下。
玉粒长得很高,田间的水温和的注入。丞相留住。一起抄说孩子。更让歌声传播。
5、思吴江歌
西晋·张翰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
翻译:
秋风乍起,落叶飘飞,吴江的鲈鱼新鲜又肥美。
离家千里想回又不能回,心中的愁思怎么也压抑不住,只能向天悲叹!
6、《鹦鹉洲》
唐五代·李白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翻译:
鹦鹉曾经来到吴江的岸边,江中的小洲传着鹦鹉的美名。
鹦鹉已向西而飞回到陇山,鹦鹉洲上花香四溢草木青青。
春风和暖*云缭绕飘来阵阵兰香,两岸桃花落入江中形成层层锦浪。
被迁谪的旅人此时只有徒然远望,长洲上孤月朗照究竟是为谁而明?
扩展资料:
吴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孕育形成了蚕桑丝绸文化、水乡古镇文化、千年运河文化、莼鲈诗词文化、国学文化和江村富民文化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
拥有140多位著名历史人物,较杰出的有春秋时期的范蠡,唐代文学家陆龟蒙,清代天文学家王锡阐,辛亥革命风云人物陈去病,爱国诗人柳亚子,社会学家费孝通等。
吴江之地古属吴,秦王政(始皇帝)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会稽郡,始设吴县、由拳县(三国吴改称嘉兴)。自此至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吴江之地南属嘉兴,北隶吴县。
吴江境内无山,是一片大小湖泊众多、碟形洼地广布的平原。地势低平,自东北向西南缓缓倾斜,南北高差2米左右,田面高程一般在3.2~4米(吴淞高程,下同),最高处5.5米,极低处1米以下,大多数农田田面高程处于汛期高水位以下,普遍修建河堤以防水侵,称为圩田。
吴江属太湖沼泽平原区,分为两种类型,西北部太湖沿岸为湖滨圩田平原,其余地区为湖荡平原。湖滨圩田平原面积198.4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16.9%,主要分布在临太湖的松陵、横扇、七都等镇,田面高程2.2~3.5米,河道密度大,呈向太湖的网格状分布。
区内湖荡平原面积978.2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83.1%,田面高程3.2~4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江
鹦鹉来过吴江水下一句
江上洲传鹦鹉名。
原文: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译文:鹦鹉曾经来到吴江的岸边,江中的小洲传着鹦鹉的美名。鹦鹉已向西而飞回到陇山,鹦鹉洲上花香四溢草木青青。春风和暖*云缭绕飘来阵阵兰香,两岸桃花落入江中形成层层锦浪。被迁谪的旅人此时只有徒然远望,长洲上孤月朗照究竟是为谁而明?
赏析:颔联,吴宫指的是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晋代则指东晋,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埋幽径”、“成古丘”,诗人感慨昔日繁华的荒芜,过往风流的消逝。但诗人没有一意地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哀悼中,颈联他将目光再次投向风物自然。“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在云雾中半隐半现;“二水”指白鹭洲将长江分割成两道。两句对仗工整,气势更是壮丽。尾联是诗歌主旨,诗人从“怀古”中回归现实,开始“伤今”。浮云寄寓深意,陆贾《新语·慎微篇》中说:“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浮云蔽日便是暗喻皇帝被*邪臣子包围。一句“不见长安”,满含报国无门的沉痛。
鹦鹉来过吴江水…打一个数字
鹦鹉来过吴江水…打一个数字——答案:5。
鹦鹉能言
【拼音】: yīng wǔ néng yán
【解释】:鹦鹉也能学人说话。比喻谨防走漏消息。
【出处】:《淮南子·说山训》:“鹦鹉能言,而不可使长。是何则?得其所言,而不得其所以言。”
【举例造句】:乌龙未睡定惊猜,鹦鹉能言防漏泄。★宋·柳永《玉楼春》词
【拼音代码】: ywny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鹦鹉来过吴江水下一句是什么
鹦鹉来过吴江水下一句是江上洲传鹦鹉名。意思是:鹦鹉曾经来到吴江的岸边,江中的小洲传着鹦鹉的美名。出自李白的《鹦鹉洲》,原文: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鹦鹉洲》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拗体七律。此诗写鹦鹉洲,实际上是在吊古伤今,通过对鹦鹉洲的描绘,委婉地抒发了诗人慨叹祢衡才高命蹇终于被杀的痛惜之情,同时也抒发了有才无命,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之情。全诗意境浑融,情感深沉。
鹦鹉洲的典故
鹦鹉洲的典故如下:
相传由东汉末年祢衡在黄祖的长子黄射大会宾客时,即席挥笔写就一篇“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李白《望鹦鹉洲怀祢衡》)的《鹦鹉赋》而得名。后祢衡被黄祖杀害,亦葬于洲上。历代诗人临江夏,大都描写鹦鹉洲。此洲在明朝末年逐渐沉没。现在汉阳拦江堤外的鹦鹉洲,系清乾隆年间新淤的一洲,曾名“补得洲”,嘉庆年间改名鹦鹉洲。
据史料考证,从明洪武九年至清雍正五年的三百五十二年间,出现了五十四次大洪水,其中冲决堤岸的特大洪水就有十四次,洪水让河道的主流线的不断改变,也使得古鹦鹉洲不断的被冲刷,再加上成化二年的汉水改道,泥沙淤积便少了。
因此,鹦鹉洲曾先后两次从水面消失:第一次约在明洪武末年,历时八十余年,第二次约在嘉靖中叶,约持续了七、八十年。
清雍正年间,古鹦鹉洲最后一次沉没后,便再也没有浮出水面。
与鹦鹉洲有关的故事:
鹦鹉洲是武昌西南长江中的一个小洲,祢衡曾作《鹦鹉赋》于此。
祢衡始避难荆州,后游历许都,孔融爱其才把他推荐给曹*,他却拒不见曹*。曹*欲杀不能,辱为鼓史,他又*身而立,击鼓辱骂曹*。曹*把他送给刘表,又因侮慢刘表而两人不能相容,刘表又把他转送给性情暴烈的黄祖。
根据赋序,在黄祖的长子黄射邀请宾客举行酒会时,作者在一个进献鹦鹉的人的建议下创作此赋以娱众,作者却借题发挥,曲折地表达其生不逢时的遭遇以泄私愤。
有关鹦鹉洲的古诗:
1、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唐·李白《鹦鹉洲》
赏析:李白的本篇诗作于上元元年(760)春天,鹦鹉洲是今湖北汉阳西南长江中的一个小岛,以景色著称。此诗在写法上也略似崔颢的《黄鹤楼》诗,但各具特色。
王夫之认为:“乃颢诗如虎之威,此如凤之威,其德自别。”这是一首七律,但不拘于对偶,是李白不愿受束缚的天性,实则当时也不像后来那么格律谨严。
2、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黄鹤楼》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本文链接:http://www.dike88.com/html/8795987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